关税“核弹”来袭!全球海运暗战升级

行业新闻

24-Mar-2025

据Clarksons Research 研究数据显示,美国关税及反制措施目前仅直接影响全球海运贸易量的1.5%,但这一数字掩盖了更深层的危机。若4月落地的“301调查”“港口服务费”等政策叠加,亚美航线成本或激增15%,中国船舶进入美国港口可能面临额外费用,而美资船舶承运的强制要求或将中远海运等企业挤出关键航线。更严峻的是,加拿大和墨西哥若重启25%全面关税,北美供应链可能退回NAFTA前的割裂状态,汽车、农产品等行业的跨境生产网络面临重构。


3月24日-26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(USTR)的301听证会直指中国海运核心——从船舶制造补贴到“一带一路”港口的军事化意图,再到物流数据安全的渲染,每一步都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海运中的话语权。若美方落实“中国造船舶港口费”和“美资船舶配额”,中美航线或形成“双轨制运价”,货主不得不为合规支付溢价,而中资船企的全球布局将遭遇系统性压制。


面对政策不确定性,货代行业已陷入“成本防御战”。长约谈判中,货主强行加入“关税波动分担条款”,挤压货代利润;中美洲转运枢纽的舱位争夺推高溢价,巴拿马科隆港等地的中转需求暴增;而验证货物“非中国关联性”的文书成本激增,中小货代可能因合规门槛被迫出局。破局者如某欧洲货代,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将合规证明耗时从72小时压缩至15分钟,成功锁定医疗设备巨头订单——技术赋能正成为对冲风险的关键。


2018年贸易战曾导致全球海运吨英里数下降2.1%,但此次博弈更复杂。技术脱钩可能将芯片管制与海运准入捆绑,迫使船公司“选边站”;绿色壁垒借IMO碳排放新规,对非盟友船舶征收额外碳税;数据武器化则要求共享货物追踪信息,为制裁提供依据。这些手段将海运从单纯的物流战场,升级为科技、规则与地缘博弈的混合战争。


全球海运或加速分化:“美系同盟圈”(美加墨+欧盟)可能形成“关税豁免区”,要求船舶满足“北美建造+50%本土船员”;一带一路走廊依托北极航线和中巴经济联运通道扩张,绕过传统航道;而灰色地带的东南亚、非洲港口虽成合规规避中转站,却面临地缘风险溢价陡增。墨西哥因“中国-墨西哥-美国”替代路线崛起,成为中美博弈的新枢纽,但其本土政策波动也让企业如履薄冰。

上一条

海运市场遭遇倒春寒:运价十连跌背后的危与机

三月的海运市场仿佛经历了一场倒春寒。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自年初以来连续第十周下跌,3月21日报收1292.75点,跌幅2.02%,创下近半年新低。四大主力航线全线飘绿,美西线甚至击穿成本价,南美线单周暴跌13.62%,犹如一盆冷水浇在航运业头顶。

下一条

马士基宣布跳港!部分船取消挂靠上海港/宁波港

近日,马士基官网发布通知称,随着雾季临近,将实施一些重要的运营调整,以确保Dragon航线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。Dragon航线目前港口轮换顺序为:青岛-宁波-上海-香港-盐田-悉尼-墨尔本-布里斯班为了减少中断,保持服务质量和运营稳定性,马士基将在上海港和宁